资讯
生命哲思与故土情怀——闫冰的艺术实践|永樂2022秋拍
2023年02月02日 来源:

闫冰的绘画通常围绕着那些最为质朴的日常之物展开,譬如那奇形怪状的“蘑菇”、平整切割的“土豆”、粗粝厚实的牛皮以及生气蓬勃的“野菜”等,不仅是人们现实生活中寻常食物的真实写照,也象征着闫冰自身的生活经历及童年的真挚记忆,成为他寄托故乡之思与生命体验的独特载体。他曾说,“我只信赖我自己的所见所思,它是我接触世界的底气。反过来,在漫长的积累里,它也在从不间断地塑造着我。”故乡赋予他源源不断的灵感,也塑造其观看世界的另类方式,即从微观的视角出发,仔细地观察与记录那些遍布在人们生活中的渺小之物,用自己的笔触认真耕耘出丰硕的果实,在幽暗的环境中散发出神圣的生命力,从而构建出个人的“微观史”与“精神史”。

艺术家闫冰

在2022秋拍,永樂携手富艺斯「现在即未来——全球视野中的新绘画」及「新浪潮——现当代艺术」两大主题专场中,闫冰的《白天到黑夜(牛皮)》《蘑菇五号》《一块煤》《两个馒头》四件作品将亮相拍场。这些日常物品被他刻意的放大化与符号化,在幽暗的背景、静谧的氛围与微弱的光影中,呈现出类似西方古典绘画般的画面质感,散发出强烈的仪式感与精神性。在不断地注视中窥见事物表象之下的内在隐喻与精神指涉,在反复地凝视中感知渺小之物的生命温度与恢弘气势,在持续的回望中捕捉自身经历中的记忆感知与故土情怀。

“牛是农耕文明里的一个典型形象,在以往的农村经验和贫穷经验里,牛的形象往往是超越动物的,它像一个家庭成员,一个埋头劳动的哑巴,牛的一生和农民的一生有很多重合的地方,所以经常会有人拿牛来比喻自己,抒发自己的苦难。这就是我画牛皮的前提背景,但我侧重了我近距离凝视触摸牛的感受,以牛皮的质感和不可解释的图纹斑渍为绘画对象,来处理现实和抽象的关系。”

——闫冰

LOT 2094
闫冰(B.1980)
白天到黑夜(牛皮)
2012年作
布面油画
120x180cm
签名:闫冰 2012(背面)
出版:
《闫冰 2009-2013 作品集》,杨画廊,2013年,图版
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

这幅闫冰于2013年所创作的《白天到黑夜(牛皮)》,画面主要呈现的是一片黄色的土地,被白昼与黑夜明确地分割为两个部分,中间部分的色彩晕染就像是山水画中的湿墨笔法,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中渲染出朦胧的诗意感,或许在白日袭来下黑夜正悄然褪去,抑或是黑夜逐渐蔓延而来,世间万物都在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中焕发出原始的生命力。可以说,这幅画真实再现了闫冰故乡的景象,他的家乡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里一个名为杏树湾的山村,其自幼便体会到西北乡村中的艰苦生活,那一片片看似贫瘠的黄土实则孕育出无限的生命,滋养着当地万千子民。虽在背井离乡的求学过程中见证过大都市的繁华昌盛,但他始终心系故土,他并未施以华丽的修辞,而是以最为质朴的话语去表现西北的风情,在每一次的离去与归来中真切地感悟到生命的温度。

《白天到黑夜(牛皮)》局部

闫冰对于土地的关注是始终如一的,他曾说:

“生病也是那种疼痛到一定程度,感觉也是把你拉回到基本的一个方面,因为我们身体好的时候,常常会忽略自己的身体,而在与人交流、思考上面成为我们的困扰,一旦你生病了,你就只会关注自己的身体本身,或者生存本身,在这一点上,土地与身体是共通的。”

闫冰将土地与身体相比拟,表示它的平凡与渺小令人时常忽略其存在,但当它处于艰难情境时却能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从本质上而言,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地的孕育,人类的生存依靠着土地的滋养,它看似普通且平凡,实则蕴含着伟大的力量,而那些肆意生长在土地上的物象,就像是一座座记录着生命印记的丰碑,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表现得更加细腻、纯粹与真实。

《白天到黑夜(牛皮)》局部

当观众在观看这幅土地的肖像时,不免恍惚地体会到闫冰内心的感触,就像是驻足在自身家乡的山头般,饱含着深情的目光穿透这一切,将过往的生活记忆与情感体验都畅快淋漓地抒发出来。从另一层面而言,这幅画也可视为闫冰的自画像,在不断地观看中形成对自身的反思,也时刻提醒自己心系故土。可见,家乡的土地早已在人们的内心中生根发芽,当人们在凝视它们的时候,如同凝视着我们自身一般,皆因它们的存在而塑造出现今的我们。同时,这种凝视也带给观者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似乎能够在反复的注视中获得无穷的力量与无畏的勇气,也在迷茫的路途里找寻到正确的方向与回家的路径。

“很多时候我都是在等待一个契机出现,土豆和蘑菇都是契机。我喜欢买蘑菇吃,但从来没想过要画它,有一天我走在市场上,突然发现旁边菜摊上一丛蘑菇看了我一眼,这种体验真的是如有神启一样。就在那一瞬间最重要的工作已经完成了,现实物和我心里的感受结合成了一个新的形象。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我才意识到它和之前作品的关系,曾经画过的牛皮,土豆,厨房,天色等等,它们的延展都在逐渐走向汇聚,只是在等待契机。所以它并不是横空出世,之前的绘画积累推进出了新的感受,需要新的载体,非常幸运它刚好适合,蘑菇因此被我征用。”

——闫冰

LOT 2107
闫冰(B.1980)
蘑菇五号
2018年作
布面油画
80x100cm
签名:闫冰 2018(背面)
估价:RMB 1,300,000 - 2,300,000

这幅创作于2018年的《蘑菇五号》是其同名系列作品之一。画面中央描绘了两朵灰白的蘑菇,在黑色的轮廓勾勒下显得栩栩如生。蘑菇通常是姿态万千的,而画中放大化的图像更为凸显出其特殊的品质,将其优美的形状、挺拔的身姿及柔软的质感体现得一览无余,像是展开的轻柔的羽扇,又像是嫩滑可口的生蚝,或是形态各异的贝壳,令人浮想联翩。不同于同系列其他作品中背景的深沉与幽暗的微光,此幅画的蘑菇置于清晰明亮的光影之下,背景用以土黄、深棕进行描绘,大面积粗粝的笔触反复渲染,与细腻的蘑菇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仿佛映射着黄土地下自由生长的蘑菇形象,表现出在土地滋养下所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法兰西斯科·德·祖巴兰,《静物》,1633年作,  诺顿·西蒙博物馆藏美国

LOT 2108
闫冰(B.1980)
一块煤
2012年作
布面油画
80.3x100.2cm
签名:闫冰 2012(背面)
出版:
《闫冰2009-2013作品集》,杨画廊,2013年,图版
展览:
ART14 伦敦当代艺术博览会,杨画廊,伦敦,英国,2014年
世界之中,A2Z画廊,巴黎,法国,2016年
素——材,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2017年
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

在2012年创作的《一块煤》中,艺术家以肖像绘画的方式,在画面中心描绘了一块北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黑色煤块。作为寻常之物的煤炭在闫冰的笔下成为了画面的主体,被置于视觉的中心位置,在放大化的图式与明亮的光线下,显现出清晰的轮廓与微妙的光泽质感,若隐若现地散发出一种古典绘画所特有的静谧与神圣,同时亦流露出某种深沉的悲悯与慰藉。正是通过这种方式,闫冰从个体的肉身经验出发,从具体且被普遍感知的日常之物发,以再现性的绘画方式向我们揭示出那些被遮蔽在日常生活表象之下的内在价值与温度,进而让自己的创作获得了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与精神超越。就此意义而言,《一块煤》不啻为一面真挚而朴素的,关于生命与人性的纪念碑——恰如艺术家在《荒凉的幸福》中所言,“我发现秘密就藏在最简单的地方,有着永恒的魅力。”

LOT 2109
闫冰(B.1980)
两个馒头
2015年作
布面油画
40x40.2cm
签名:闫冰 2015(背面)
出版:
《闫冰》,河北教育出版社,2016年,图版
展览:
龙口空间开幕展,龙口空间,北京,2015年
估价:RMB 380,000 - 480,000

创作于2015年的《两个馒头》以冷调深沉的蓝底为背景,两个雪白饱满圆润的馒头在强烈的对比下显得格外诱人。艺术家通过馒头刺激观者的视觉神经,以一种含蓄的隐喻勾起人本能的欲望。两个馒头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给予画面更多动态的想象,艺术家将馒头刻意摆放,形成“有意味的形式”,馒头被赋予更多的含义。闫冰擅长以符号化的物态,表达内心的触动,在《两个馒头》这幅作品中不仅有触动,还感受到了生生不息蓬勃的生命力。

当观众在观看作品时,不免恍惚地体会到闫冰内心的感触,就像是驻足在自身家乡的山头般,饱含着深情的目光穿透这一切,将过往的生活记忆与情感体验都畅快淋漓地抒发出来。从另一层面而言,也可视为闫冰的自画像,在不断地观看中形成对自身的反思,也时刻提醒自己心系故土。可见,家乡的土地早已在人们的内心中生根发芽,当人们在凝视它们的时候,如同凝视着我们自身一般,皆因它们的存在而塑造出现今的我们。同时,这种凝视也带给观者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似乎能够在反复的注视中获得无穷的力量与无畏的勇气,也在迷茫的路途里找寻到正确的方向与回家的路径。

推荐阅读
首页
资讯
展览
艺术家
机构
培训
商城
拍卖
图片缺失 图片缺失 图片缺失 图片缺失 图片缺失
首页
商城
购物车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