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2024年7月10号,“问道之旅·舒炯师生书法作品展”将在成都市政协文史书画馆落下帷幕。本次展览共展出舒炯先生师生书法作品100余幅,涵盖了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章法风格多样、内容形式丰富,较完整的呈现了舒门师生的作品面貌。
6月28日下午,开幕式结束后,围绕展览还开展了学术研讨会,众嘉宾就舒炯先生书法作品的风格以及学生们的一些成果进行了简要的讨论。以下为内容纪要: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王道义
王道义:
舒炯老师在书法领域的成就和贡献让我深感钦佩,几十年来,他与其他四川书坛的前辈们一样,为书法人才的培养和全域书法的健康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尤其是舒老师的“心香山馆”,这种老师带学生的传承模式在当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四川书法人才队伍建设的贡献不容忽视。展览中所看到的舒老师的40多件近作,在其原有的风格和体系上有所创新。作品《法本无体,贵乎会通》尺幅虽小,但其间蕴含着丰富的碑帖交融技法,特别是破体书风的一些表现,将篆书、隶书、魏碑和行草书等元素巧妙结合,表现出一种沉着、自然的“人书合一”境界。另外还有一些罕见的作品风格,作品《草绿花红山鸟鸣》的布局错落有致,“红”与“山”的对比,“绿”与“花”的抒情表达,颇具个人书风,是“小中见大”的又一典范。舒老师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着深厚造诣,还经常将儒释道
此外,舒老师众弟子们的作品同样出色,展现出师生群体高度重视和认真准备的成果。或许我们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但面貌已经相当丰富,各具特色。这类的师生展是四川当代书坛的一大特色,不仅体现出了师生群体的团结,还通过研讨等形式推动艺术的深度交流。通过这些书法展览的现象,可以看出巴蜀文脉的延续。希望成都乃至四川地区的书法群体能够继续团结,共同壮大。打造一支具有示范和带头作用的劲旅,引领全省书法健康发展的同时,放眼全国,多开展与其他省份的书法艺术互动交流活动,为我们的书法队伍注入新的活力。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顾问谢季筠
谢季筠:
我与舒炯相识多年,有着很多共同的经历和回忆。从70年代以来,我们几乎每周都要见面、交流探讨书法艺术。几十年的书法之路不仅见证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更让我们共同成长。这些年,我们一心扑在书法上,专研创作的同时逐渐开展教学。这次的师生展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舒炯作为老师的教学成果和专研方向,展示了群体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碑帖融合方面。这是一条全国书家都在走的路,但走的方向、选择点、切入点各有差异,每个人的体会都不相同。正是这种差异性,使得书法的表现更加丰富多样。
从四川的历史来看,这里不排外,来自各地的人都能够融进来。因此四川的书法既有南方的灵秀,又有北方的雄强,这种特点是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也是我们在书法上的优势和特色,奠定了我们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方向。四川作为全国书法大省,想要发展成强省,还需要走很长的路,需要储备大量的人才。在很多场合我都提到过,青年一代一定要把目标定长远一些,在深入传统的基础上找准目标,塑造自己的语言符号。只有这样,才能把四川书法提升到新的高度。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推动四川书法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徐德松
徐德松:
成都市原有西城区和东城区两个城区的书法组,其中西城区的规模最大。从1985年我加入书法组至今已经39年了,当时就与舒炯老师共事多年,彼此非常熟悉。这场展览我首先看到了舒门弟子令人瞩目的规模,不仅有舒老师的弟子,还有弟子培养出来的弟子,形成了参天大树般的影响力,不仅在成都,甚至是全川、全国范围内都有所体现。其次,可以看到舒门书法在教学上的成就是斐然的,这其中有一些人才在四川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从教学规模来看,舒门涵盖了篆、隶、草、楷、行五体书法,学生中多以碑帖融合为主,专攻帖学的较少,这也是四川书法的优长之一。从展览的作品中可以窥见这些,也可以看到作者们近年来的显著进步。
四川的书风独具一格,包含了巴蜀碑帖的雄强和灵秀,并且还有自己的特色。这方面以谢无量先生为代表,文学方面则有魏明伦先生。他们在文学和艺术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舒炯先生在传承传统书法艺术和扩大四川书坛的影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四川书坛的“师承模式”是一项重要的传统,对于学生而言,如何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自身优长并逐步奠定个人风格,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区域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也关乎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如何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来因材施教,老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又如何学习,都是在书法研究过程中值得关注和重视的。
成都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沈作常
沈作常:
今天的展览堪称书坛盛事,我很荣幸应舒炯老师的邀请前来参观。平日我不常参与此类活动,但此次展览让我感到无比骄傲,为四川书坛及四川书法的成就感到自豪。
谈到舒炯老师,他无疑是成都市乃至四川省书法界的标杆。回忆起谢无量先生的一首诗:“直入千峰与万峰,打包行脚甚从容,人间定有安心法,风送曹溪夜半钟。”这首悟道诗很好地描绘了舒炯老师的精神风貌。他的勇气、定力、目标性以及忘我的治学精神正如诗中所述的“直入千峰与万峰”。虽然他平时话不多,但他所收集的信息、阅读的书籍和思考的问题远超常人,并且总是显得从容淡定。这次展览的主题“问道之旅”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舒炯老师的书法教学和艺术创作不仅影响了成都市,更在全川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四川书法传承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书法艺术的贡献不可忽视。
回顾70年代的交往,舒炯老师当时才十几岁,但其书法才华已崭露头角。优秀的种子和基因在舒炯老师身上得到了充分展现。正是这种传承,使得四川书法在全国范围内独树一帜。四川书法与道学和易学有着深厚的渊源,这种文化根源在舒炯老师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自然的体现。舒炯老师的书法风格,如同树林和江河,体现了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特点。他对道学的研究,对易经和太极图的深入理解,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和艺术价值。中国书法与绘画同源,舒炯老师及其弟子的书法作品,无需绘画也能展现出绘画的抽象美感。谈及书法的学习和传承,中国书画的教学方式强调“口授心传”。这种方式通过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传递了艺术的精髓和灵魂。老师的举动、习惯、甚至所谓的错误,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四川书坛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通过师承关系,实现了艺术的传承和社会功能的拓展。
在这次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舒炯老师的学生作品,他们的书法在原有风格基础上都有了显著进步。这次展览不仅展示了舒炯老师及其弟子的艺术成就,更突显了四川书坛的整体水平。最后,我想强调的是,书法的传承不仅需要技术的传授,更需要精神和文化的传递。舒炯老师的书法成就和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希望我们能继续发扬这种精神,推动四川书法艺术走向更高、更广的舞台。感谢大家聆听我的发言。
成都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孙人杰
孙人杰:
我虽年事已高,平时少有出动,但今天必须前来参观舒炯师生展,因为它代表了我们师门的传承。当年李灏先生带领我们这几位学生认真学习书法,其中不乏一份虔诚与敬畏之心。
首先,谈一下今天展览的感受。舒炯的字保持了基本的风格,但气象更加丰富博大。同时,舒炯在人生道路上也日益成熟。关于书法,我认为只有深入传统,才能推陈出新。对于“创新”这个词,我心存反感。我认为所谓的创新理论,要么是吓人的,要么是骗人的。今天这个展览令我欣慰的是,我们师门的学生一直坚守传统。如果老师在天之灵看得到,必定也会感到欣慰。
此外,我还想补充一点,在书法领域,古文字领域尤其是战国古文,已经被列为一个独立的分支进行研究。然而,书法界对此却显得麻木,对战国文字书法少有研究,也没有将其作为甲骨文书法、金文书法、小篆书法的一个分支来看待。我认为这应该引起书法界领导的重视,书法界不应落后于文艺界,也不应落后于古文字界,应当重视这一问题。
总的来说,今天的展览展示了我们师门的坚守与传承,我希望这种精神能够继续传承下去,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谢谢大家。
四川省博物馆首席专家魏学峰
魏学峰:
就如刚才沈老所说,四川书法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师生间心口相授。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舒炯先生倾注了大量心力,才有了今天的成果。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问道是他几十年来在艺术上追求的核心理念。
四川书法有一个特点,即许多著名书法家并非专门从事书学研究,但他们对书法的见解和深度丝毫不逊色于专门研究书学的人士。这与大千当年相似,他自称“我是小人,只动手不动口”,但实际上,他对历代名画的批注深入细致,连许多史学家都无法企及。同样,我们几位书法界的老师在一起讨论时,很少谈及书法本身,更多讨论的是哲学层面的内容。这让我想起日本一位著名美学家的观点:“如果你不懂中国的书法,你几乎无法理解中国的美学。”因为书法为美学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原型,今天的展览也展示了这几十年来的思考成果。
大家提到许多关于巴蜀书风的问题,但我们尚未系统地梳理巴蜀书风的形成过程。德松刚才提到的怪异性和南北融合,实际上与巴蜀文脉有很大的关系。三星堆出土了两万件文物,我们至今无法解读,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个性,融合了北方和南方的宗教崇拜。这种形成过程并非轻而易举,要解读它,除了历史、考古和艺术手段外,还需要多种探索生命形态的手段。
其次,不仅仅是问道,舒炯先生多年来将艺术观念转化为艺术实践。观察他的作品,可以看到每个阶段的探索都践行了他自己的美学理念。他的作品背后蕴含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内容。最后,我很高兴看到舒炯先生的作品逐渐走向更加自由、轻松的状态。相信通过这个展览,舒炯先生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为我们呈现更加精彩的作品。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林峤
林峤:
舒老师的成绩非常突出,他参与了全国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书展,这在书法界是非常难得的经历。此外,他还参加了全国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中青年书法展,这同样不易,我对舒老师深感敬佩。1995年在德阳举行的一次省级展览中,我们同为评审委员会委员,并住在同一间标准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当我向他请教时,舒老师表现得非常谦虚。晚上,他竟然打坐而不躺下睡觉,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的展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舒老师的书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符合当今的雅正书风。不仅是他本人,他的学生们也都是安静雅正的风格。我认为这与舒老师的修养以及他对学生的长期艺术熏陶密不可分。从古人那里汲取养分,并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点至关重要。
总之,舒老师是我们四川非常优秀的书法大家。今天的展览不仅展示了他的艺术成就,也展示了他对书法教育的巨大贡献。
成都市文联副主席,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兴国
王兴国:
这次展览无论在规模还是作品质量上都非常成功,获得了广泛好评。前面的老师们已经详细总结了舒老师的成就。我与舒老师的相识并不算久,2010年来到成都,2012年开始参与文联的工作,才逐渐与舒老师熟悉起来。这次展览是舒老师的第五次展览,前四次都是个人展览,而这次师生展则更加全面,规模宏大。舒老师几十年的积累,作品非常精彩。
通过与舒老师的接触和了解,我认为他是一座宝库,文武艺兼修,涉猎儒释道多个领域。平日里,舒老师给人的感觉非常稳重儒雅,一旦谈起艺术,他便可以滔滔不绝。他培养了众多学生,在巴蜀文化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中不少学生在全国已小有名气。
第二点,关于如何学习舒老师,我想发表一些浅见。老师带学生,主要是教观念和方法,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需要自己去悟。舒老师有着取之不尽的资源和才学,有些弟子后来也吸取了其他老师的资源,使自己的面貌更加丰富。因此,学习舒老师首先要学习他的观念和学问,学习他治学的方法和修炼。文武艺兼修不是一句空话,舒老师不仅在书法上有长久的练习,还在哲学、武术和史学也有深厚的造诣,这些都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好好学习。
舒老师对整个书法界的影响非常大。作为长期在高校从事书法专业教育的人,我认为书法专业的教学要有所不同,一个专业要上几十门课程,学生接受几十位老师的教育,最终融汇百家。而在社会上,各位老师带学生,学生如何吸取老师的全面才学,值得学生辈的徒子徒孙去思考和借鉴。
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书法家、艺术评论家汪帅
汪帅:
我一直认为,肉体先到现场,那就是尊重,就是爱。所以我提前到场来学习,把展出的作品一一仔细观看。刚才听了前面几位老师的发言,我感触颇深,也明白了为什么舒老师这个展览名为“问道之旅”。一般人都知道舒老师是大书法家,认为问道是问书法之道,实际上舒老师不仅仅是问书法之道,还有对“德艺双馨”的追求,德是道,艺也是道。我对舒老师的理解,与王老师相同。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大学毕业来到成都工作,了解到舒老师,但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直到最近十来年,才与舒老师有了联系。
我至今任记得一件小事,在几年前,我们一起吃饭。在席间,我发现舒老师喝一口酒就悄悄看一下夫人的脸色。我喝酒也是这样,有夫人在场时控制得特别好。从那次以后,我对他个人的修为有了新的认识。我虽然年轻一些,但见过不少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深知一个道理:个人成就越高,道行越深,往往对学生和家人越谦逊。
其次,几位老师提到舒老师文武双修,我也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这一点。舒炯老师的字最大的特点是中气充足,这在众多写碑的人中是少有的,包括他的师兄刘正成,一个偏阳刚,一个偏阴柔。
第三,舒老师的书法碑帖双飞,他说自己是以碑入草,但我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以帖养碑。虽然舒老师年纪不大,但他的艺术风范让我想起了书法史上的大师们。
第四,舒老师的作品有古今双抠的特点。刚才几位老师都讲到了传统的重要性,王道义主席也提到了舒老师的几件富有活力、时代性、创造性的作品。舒老师看起来文质彬彬,很稳重,但内心充满想法。作为大书法家,舒老师的碑学成就突出,例如他的对联和四尺单条,看似不显山露水,但绝对可以与清代的大师媲美。舒老师的碑作,无人能掩盖其光芒,他的行楷碑作品尤为高级。
第五,教学相长,舒老师带出了众多徒子徒孙。刚才有老师总结舒老师是一棵大树,这个总结非常恰当。我想用泰戈尔的一句话来概括:舒老师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我们,同时给予我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总的来说,舒老师的艺术成就与教育贡献深远,他不仅是书法界的杰出人物,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刘新德
刘新德:
我是在1985年夏天经单位同事介绍拜识舒老师的,87年四川省青年书画协会在十三中学举办的一个书法班,此班是舒老师担任教学,我参加了两期学习。结业后,我和班上的几位同学请舒老师继续带我们,大概有两年多。想来已有40年的时间了,期间也参加了成都市书协举办的书法班学习,老师是沈胜双。九十年代初又拜识谢季筠、何应辉老师。
我的书法学习,主要还是受舒老师的影响,因为舒老师的老师李灏先生行书主要是学谢无量的,魏碑写的也很好,舒老师受他的影响很深,我当然也学舒老师的。1988年我参加第二届蜀都书法大赛获了三等奖,随后加入成都市青年书法家协会,认识了好多青年朋友,如:陈明德、万刚、毛万疆、陈桂生、徐建、罗含杰、罗世成、周正元
1985年我在单位放电影时,去长寿桥干休所取电影片时,看到徐德松老师办公室挂了很多他的书法作品,看了很久,他不在,没能见上一面,直到多年后才认识他。刚才谢老师说到西城区文化馆书法组的情况,我和钟显金是最后一届的组长。在那个年代,春天里,我们学习书法的同道朋友,每年舒老师带大家骑自行车带着食物去城外踏春,想来很美好!我的成长和取的一些成绩都是舒老师和谢季筠、何应辉老师对我教导的结果,感谢老师对我的培养!
四川省突出贡献文艺家,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成都市文联原副主席,成都市书法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舒炯
舒炯:
如果只局限于书法本身,字就没有境界。在古代,许多抄书人的字比我们写得更好,他们却未能成为书法家,古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官员、学者、文人,他们都以人生来书写,一个简简单单的字在他们笔下都会发生变化。同样是一个字,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但当用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一点一划都用生命在构成。
关于书法的教学问题,大学教育中有本科、硕士、博士,这无疑是进步。然而,大学的教学体系是从西方引入的。中国许多传统的东西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比如中医的衰弱就与教学体制有关。中医毕业后需要跟随老师学习,否则毫无用处。书法、传统文化、易经、金石的学习同样如此。大学的教学是按部就班的框架体系,许多东西是学不到的。过去真正的学问往往是在荒郊野外两三个人私下学习交流。
大学书法的教学,一方面是在正统的学校里,另一方面学生还需跟随一位老师心传口授。老师有时不一定直接教书法,而是通过讲述其他内容来启迪学生。很多老先生,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其他学问,甚至是武术,真正的教学并不是动作的学习,而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传授智慧。真正的高手是通过交流启迪学生,而不是具体教某一拳怎么打、某个字怎么写。就像“拈花一笑”这个故事,从修行的角度来看,最根本的核心是通过故事来启蒙,而非故事本身的真假。
书法的学习既需要大学程式化的教学,也需要传统的根实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与学院派不同。黄侃拜师刘师培的要义是,经学虽学自章太炎,但刘师培的经学传承是另一途径,不拜师难以得到此传承,一是传承的重要性,一是转益多师(太炎先生亦认可)。死学一家太保守,所以霍元甲创精武门集百家之长。大学教学与跟师教育可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