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以光影绘星河,用艺术对话宇宙—专访中央美术学院新锐艺术家王齐
2025年04月28日 来源:北京华艺网


在中国航天日十周年之际,一场以“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为主题的沉浸式光影艺术秀点亮了海口夜空,将航天精神与海岛文化交织成震撼的视觉诗篇。这场秀的幕后创作者之一,是年仅22岁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生王齐。从海南省首位央美状元,到航天文创与光影艺术领域的跨界新星,这位年轻艺术家正以独特的创作视角,架起传统文化、现代科技与宇宙探索的桥梁。

△ 海口市融媒体中心 赵越 禤达锦 摄影

△ 海口市融媒体中心 赵越 禤达锦 摄影

 从海南籍状元到央美新锐:艺术之路的破茧与翱翔

王齐的艺术启蒙始于幼年。在外公外婆和家人的陪伴下,她穿梭于故宫的红墙黄瓦间,游历国内外艺术圣地,浸润于多元文化的养分中。2022年,她以全国素描单科状元、综合榜眼的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成为海南省首位踏入这所顶尖艺术学府的状元学子。谈及这段经历,她坦言:“海南的雨林、海洋和星空,是我最初的灵感源泉。考入央美,是希望用更专业的视角,让世界看见海南的文化之美。

在央美,王齐迅速崭露头角。她参与设计的“太空农场盲盒”将航天育种与苏轼《水调歌头》的意境融合,荣获2024年海南东坡文旅大奖,并搭载中科卫星06星遨游太空。“我们想用种子连接大地与星辰,让千年前的‘把酒问青天’与当代航天梦共鸣。”她这样诠释创作理念。

△ 2024年12月太空农场盲盒亮相香港

△ 2025年3月太空农场盲盒数字载体搭载“中科卫星06星”

 光影为笔,楼宇为幕:用艺术注解航天精神

作为2025年“天宫穹顶”光影艺术秀的主创之一,王齐与北京大学光环境艺术研究中心团队协作,以海口滨海大道建筑群为画布,勾勒出长征火箭升空、空间站巡天的壮丽图景。她特别提到设计中的“南海元素”:“我们用翡翠色波纹象征海南的生态基底,寓意航天事业扎根于这片沃土。当金色光路从文昌发射塔延伸至星空时,现场许多观众热泪盈眶——那一刻,艺术与科技真正实现了共生。”

△ 海口市融媒体中心 赵越 禤达锦 摄影

△ 海口市融媒体中心 赵越 禤达锦 摄影

△ 海口市融媒体中心 赵越 禤达锦 摄影

面对巨型建筑投影的技术挑战,她展现了超越年龄的沉稳:“我们引入‘嫦娥六号’探测元素,让光影与航天器交互。这不仅是视觉创新,更是对航天人严谨精神的致敬。”

△ “天宫穹顶”设计截图‍‍

 跨界融合:让传统文化在星河中焕新

在王齐的作品中,东方美学与科幻想象始终交织。无论是“太空农场盲盒”中的星轨纹样,还是2024年、2025年中国航天日海南分会场光影秀里的全息投影,她都致力于打破时空界限。“东坡先生追问‘明月几时有’,今天我们通过航天器触摸月球,这种跨越千年的对话,正是中华文明求索精神的延续。”她认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需要“破圈”:“用盲盒吸引年轻人,用光影震撼大众,才能让航天精神与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2024年中国航天日海南分会场光影艺术秀‍‍‍‍

 未来愿景:做宇宙与人间的那支画笔

谈及未来,王齐的目光投向更远的星空。她透露,正与团队参与筹备“太空音符教育星座计划”,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让青少年实时观测太空实验。“艺术不应局限于展厅,它可以成为科普的载体,激发下一代探索未知的热情。”

△王齐过往设计产品‍‍

△王齐过往设计产品

对于海南,她满怀期待:“自贸港建设不仅是经济的飞跃,更应是文化的绽放。我希望用作品证明,海南不仅能培育航天器,也能孕育连接天地的艺术。”

从海岛少女到央美先锋,王齐用画笔与光影重新定义了艺术的边界。在她手中,种子成为星际信使,楼宇化作星河画布,传统文化的基因在航天梦中焕发新生。正如她所说:“宇宙的浪漫在于未知,而艺术的价值,在于让这份浪漫触手可及。”

王齐

中央美术学院新锐艺术家

王齐,2003年11月生,海南人,中央美术学院在读。代表作包括“太空农场盲盒”(2024年海南东坡文旅大奖)、“极目楚天,共襄星汉”光影艺术秀(2024年中国航天日海南分会场)、“天宫穹顶”光影艺术秀(2025年中国航天日海南分会场)。致力于航天文创、科技艺术跨界设计,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

△ 王齐作品‍

△ 王齐作品

推荐阅读
首页
资讯
展览
艺术家
机构
培训
商城
拍卖
图片缺失 图片缺失 图片缺失 图片缺失 图片缺失
首页
商城
购物车
个人中心